校友来鸿
忆说在陕科大工作的北轻校友
2023-11-20 09:51 吴国荣(纸632)    (点击: )

今年10月中旬,17位北京轻工业学院学子怀着对母校的牵挂和热爱,组团前往西安、咸阳,寻访陕西科技大学及其前身西北轻工业学院,在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悉心安排下,返校团拜访了李志健校长、李学军副校长,会见了校友办殷立雄主任、档案馆郑勇馆长、相关老师及当年校友,进行交流,促膝叙谈,互诉衷腸,融洽情感,合影留念,参观两地校园,返校活动圆满成功,一举完成多年宿愿,并且实现返校与旅游双丰收。

前排左起:曲恭民,吴慕兴,张爱忠,金树华,李志健校长,孙宏元,李学军副校长,狄俭忠,王玉如。

后排左起:谈芸,邵斌贤,孟昭奎,刘丽华,陈秀华,祝立生,李振明,王亚恕,张石中,韦国锡,刘文一,吴开树。

笔者与各位一样热爱母校,思念同学,有诗为证:

同窗五载阜成外,

毕业分配各北南,

逝水流年岁月匆,

分別半世聚首盼。

于是于今年5月底独自寻访原西北轻院和陕科大,颇有收获,了却心愿。然而个人活动不及集体活动那样趣味浓厚、丰富多彩,也不曾相逢校友,不免遗憾,感到惆怅。此时再次拜读机653金树华学友撰写的《西去列车》一文,如此清晰、详实、真切地描述北轻校友的情况,甚有同感,使我愈发思念,思潮起伏,激情难平。

曾经在陕西科技大学及其前身西北轻工业学院工作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学子,是58一65级老八届校友成员,是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人数大概50多位,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北轻58一60级校友,他们学业优秀,品德良好,毕业分配留校。1970年9月在京校外迁的形势下,毅然离別首都,连家带口随校西迁咸阳。他们执教多年,有一定教学经验,成为西北轻院元老级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后来他们绝大部分晋升正高技术职称,为教授,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频有建树,颇有业绩,其中高力明、李景梅、尚久浩、任维羡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他们是机581常光永,机专582江泽,纸581李清远,纸582孙仲虎,硅581王连星,硅582张福海、边荣江、王振明,机591林培训、郭世荣,皮591韩清标,硅592高力明、金蕾、赵琪,盐591梁宝民,机601狄俭忠、徐元昌,皮601李景梅、章川波,酵601金树人等。

硅592高力明,1963年毕业留校,后在西北轻院执教,材料工程系主任。

机601狄俭忠、徐元昌都在机械工程系执教,教授,狄俭忠曾任院纪委委员。狄俭忠与盐631王玉如结成夫妇,徐元昌与同班袁印玫连为伉俪,两对夫妻都在西北轻院任教至退休。

第二种类型是北轻64一65级校友,两届同时于1970年7月毕业分配留校,9月即随校西迁咸阳。尽管因特殊时期他们在校仅完成1一2学年的学业,但进入高教战线后刻苦钻研,奋发上进,出色地担当教学任务,成为西北轻院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主力军。后来根据需要,他们中间有的退出教学工作,从事党政群工作,同样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他们是机641戚长政、陈长发,机642张启恭,皮641蔡同乐、徐秀桂,硅641孙文杰、高原,硅642韩秀桐,盐641王金海,机651白传悦,机652范国强、王德忠、张枚玲,机653阴琼,皮651俞从正等。

机642张启恭曾任院党委委员、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盐641王金海曾任院工会主席。

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北轻61一63级校友,他们毕业分配时没有留校任教的指标,分配在祖国各地,改革开放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学以致用,专业对口,同时为解决夫妻分居两地,他们通过各自途径,来自四面八方,再次走进已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的母校,再次与昔日的恩师、同学、校友聚集在一起,投身于学校的二次创建,为母校发展和教学进步的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是机592刘秀颖,纸592安郁琴、侯世珍,酵591张淑娟,机601袁印玫,硅61吴皆正,纸621任维羡、刘书钗,硅621单绍良,机632刘振华,机63韩俊蓉,硅632张秀英,盐631王玉如,纸641周翠华,机652梁治国等。

机601袁印玫毕业分配在长沙,后调入西北轻院机械工程系制图研究室任教,副教授。

纸621任维羡与刘书钗夫妇毕业分配在四川达县造纸厂,后都调入西北轻院,事业有成,都当教授,这在67届毕业生中为数不多。

硅621单绍良于1971年从内蒙古赤峰水泥厂调到西北轻院,在西迁创办学校的工作中奋发上进,1974年主动请缨首批去条件艰苦的老虎沟农场参加农耕劳作,发挥带动和鼓舞作用。

盐631王玉如毕业分配在山东羊口盐场,1971年调入西北轻院,1972年起在机械工程系制图教研室任教,副教授,60岁退休后还返聘多年,一干就是40多年,教书育人,耕耘一生。

机632刘建华毕业分配在陕西轻工业学校,高级讲师,陕科大主体迁入西安后陕西轻校被并入,刘建华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努力做好工作,出色完成任务。

纸641周翠华夫君是造纸教研室李少侯老师,李老师随校西迁西北轻院执教,周翠华毕业分配在陕西某纸厂,后调入西北轻院任教至退休。

机652梁治国毕业分配到陕西渭南,后调到西北轻院从教,曾被选派任高陵县科技副县长挂职开展扶贫工作,后任院工会主席,他与教工金秀华喜结连理。

其中因工作需要或家庭原因,有小部分校友调离西北轻院,到新的工作岗位,作出新的贡献。

机581常光永调到山东轻工业学院(今齐鲁工业大学),硅621单绍良调到广东机械学院(今广东工业大学),机641戚长政调到广州轻工业学校,皮641蔡同乐与徐秀桂夫妇调到大连轻工业学院(今大连工业大学),硅641孙文杰与高原夫妇分别调到四川省就业管理局与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硅642韩秀桐调到天津轻工业学院(今天津科技大学),机652张枚玲调到北京,机653阴琼调回山西老家。

以上北轻校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在“三创两迁”的征程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先锋模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陕科大今日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与这些由自己培养出来的“嫡系”学子的无私奉献是密不可分的。

还有几位校友能力出众,工作卓有成效,担任院领导或被调到其他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们是机60尚久浩任西北轻院副院长,

机612肖正阳任西北轻院副院长,后调任大连轻工业学院(今大连工业大学)院长,

机652范国强任西北轻院党委常委,后调任南京机电学校(今南京工业技术学院)校长。

在陕科大工作的北轻校友在2002年西北轻院更名为陕科大或2006年陕科大主体迁入西安之前基本上都已退休,因家庭或经济等情况不同,一部分校友居住在西北轻院(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北校区家属宿舍区,机642张启恭,盐641王金海,机651白传悦,还有机械系力学教研室杨光敏老师都住这里。返校团在访咸阳校区时巧遇他们四位,兴奋不已,相见恨晚,一起合影,留下珍贵的照片。

在原西北轻院旧址,喜遇北轻院老师和校友。(左8:机642张启恭、左9:机651白传悦、左10:机械系力学教研室老师杨先敏、左13:盐641王金海

另一部分校友在陕科大主体迀入西安后参加集资,购买校内第二批期房,在2017年搬入朔路路北北校区的沁园小区,安居乐业。

这里顺便说三件有关的事:

一是关于西北轻工业学院校址:

早在文革前的1965年,轻工业部就准备在咸阳创办一所轻工业学院,初定名为咸阳轻工业学院,选址在咸阳轻工业学校,这是一所直属轻工业部的中等专科学校,校址在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离市中心约五、六里路,当时地段偏西些,现在已成为中心地带。(实际就是咸阳轻工业学校经拔高由中专升格为本科,改成咸阳轻工业学院)

此后成立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备处,从北京轻院、无锡轻院和咸阳轻校各抽调一些师资力量开展筹备工作,北轻机60尚久浩、机612肖正阳、张林桂三位同学,毕业分配到咸阳轻院筹备处工作。从1966年起咸阳轻校停止招生。

1969年中央下达关于13所京校外迁的命令,包括北京轻院。1970年9月北轻整个学校搬迁到咸阳,与咸阳轻院筹备处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北轻院就此落户于咸阳轻校校址上。

二是关于创建西北轻院:

咸阳轻工业学校面积较小,仅是人民西路49号区域,就是扩建后西北轻院的北校区(生活区),1970年9月迁入后最大困难是房屋短缺,在安排教学用房后无宿舍、无食堂。在老院长朱康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以年轻人为主,投入建房工程,他们脱土坯、挖地基、盖平房、建成宿舍和食堂,解决了员工吃住问题,继而投入建实验室、安装设备等繁重工作。在二次创建中,原北京轻院领导、老师和校友洒下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汗水,留下奉献力量和智慧的足迹。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轻工业部拨款,学校向南扩展,在隔路南面建成南校区(教学区),把咸阳轻校(咸阳人民西路49号)区域称为北校区(生活区),形成由南北两区组成西北轻院的格局。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为谋求更快更好发展,学校决定将主体迁入西安,除了在行政许可获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外,着手筹措搬迁资金。

陕西省属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而咸阳是陕西省内经济排名靠后的地级市,财政状况很差,地方上根本无力无法支持。在轻工业部早已撤销,没有向上申请拨款渠道的情况下,陕科大只有自力更生,学校自己申请贷款,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2006年学校主体迁入西安未央湖校区。此后进行三次创建,投入陕科大的创建。

三是关于太华路校区:

陕科大在西安除了有未央湖校区(主校区)外,还有太华路校区,该校区原是陕西省轻工业学校校址,在大明宫对面,离西安火车站较近。虽然该校区面积较小,但在市区,位居4号线地铁口,交通便利,生活方便。

总上所述,北轻学子在返校活动中重逢在陕科大工作的校友,使大家更加熟悉和了解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及其光荣事迹,从而更加团结在一起,和睦在一起。

北京轻工业学院从1958年至1965年连续八年招收了八届共数千名学生,为轻工业及其他领域培养和提供需要的人才,桃李芬芳,遍布天下。学校经历创办、搬迁、沿革、发展各个阶段,他们是学校创办初期及蓬勃发展重要阶段的开拓者、耕耘者和见证人。几十年来,他们在祖国各地的不同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心竭力,添砖加瓦,发光发热,付出春青,奉献年华,他们的工作是踏实的,业绩是辉煌的,事业是瞩目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母校的骄傲,也是学子的自傲,莘莘学子的光辉足迹永驻历史记忆中!

北京轻工业学院 纸632 吴国荣

笔者访陕科大留影1

笔者访陕科大留影2

笔者访陕科大留影3

陕科大咸阳校区教学楼1

陕科大咸阳校区教学楼2


关闭窗口
校友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