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戴河中学教书期间,业余时间我还主持着北一中地震小组,它是国家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一部分。此项业余活动持续了七年整。
1975年2月,海城发生地震,国家地震局中期预测,京、津、唐地区可能会发生较大地震。为加强监测,京津唐周边地区拨专款设立群测、群防点。
在这一背景下,北一中地震小组成立,由两名理、化老师,吸收四个学生组成。由市‘地震办’拨专款,盖了半地下室式地震观测室。北戴河中学地震小组指定由我负责。尔后我参加了市地震办的培训班,省地震局在保定举办的培训会。
会后我们立刻上马了土地电,土地磁,水化分析,地温、地应力、井水水位多种测量项目。地震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坚持每日测量三次,记录数据。再由我绘制成图表,带到秦皇岛市地震办公室,组织的相关人员定期会商,作出震情判断,再报上级地震主管部门。
一年以后,连续观测,积累数据,绘成图表,终于派上用场。
1976年7月26日,我综合了各种手段的观测数据所绘制的图,发现有明显突跳异常。立刻到学校总务处用长途电话(当时出北戴河区的电话就算长途)通知秦皇岛市地震办公室,要求提前会商震情。(总务处‘张荣阳’同志在场,他已年过百岁至今健在。)没等会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上图是以我们观测的数据画出的大地震前兆分析图】
7月28日凌晨4点左右,我在梦中被惊醒,先是听到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紧接着是一阵剧烈的震动。像坐在高低不平的路面飞驰马车上,上下颠颇,左右摇摆。我知道地震发生了!
惊恐的人跑出楼房,我却跑入地震观测室。看见所有仪表指针还在大幅度摆动,土地磁的悬针都被震掉了。地震了千真万确!凭感觉断定地震地点不会很远,级别很大。事后国家报道为7.8级,而地震部门内部传说是8.3级(传说,地震要是大于8级,国际社会要介入救灾,当时我国已经宣布,谢绝外国人入境的救援)。
强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我更是日夜守在仪器旁纪录数据分析震情。及时为上级提供地震会商信息。还要随叫随到区、市‘地震办’参加震情会商会。
当时我像是成了“名人、专家”,国家地震局来人要资料;秦皇岛市电台来采访;每天都有电话咨,晚上更是关心地问今天夜里有地震吗?我还被我区解放军北大营(炮团)请去,指导安装“土地电”地震监测仪,并传授其使用方法;我在区科委还进行过事迹报告会。
地震发生后还留在学校的老师都住进地震棚。上级专门给我们地震观测小组搭了工作用地震棚,提供资金(购买必需物品)便利。学校还给我增加助手,24小时值班观测数据,绘制图表,监视着震情,为秦皇岛市地震会商会议准备第一手资料。
到九月初,我随市地震局到唐山考察震后灾情。曾经的繁华的北方工业城——唐山市,面目全非,一片瓦砾。震前每年我都来一次的熟悉城市,现在分不清那是哪。只能从一排排的绿树,才知道那里原来是一条街。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工厂和学校,得知人员伤亡惨重。仅唐山39中17位老师,20%的学生遇难。后来的统计资料说唐山大震中24万多人震亡,6千多个家庭消失。唐山市人民承受重大灾难。
9月1日开学了,因为还有余震不断,教学楼还不能进,学生们都在校外不远的百花山上课。临时的黑板往树杈上一挂,大家席地而坐,空气好,听讲也不错。上下课没有铃声,老师看着手表掌握时间。北中学生表现不错,都能按时到校上课。只是学生的精神不能集中,又是旷野不拢音,只是老师们辛苦了,讲课时嗓门要比平时大许多才行。
震后北中的校舍经有关部门检查,经历这么大的地震,没有明显的建筑结构破坏。到十月份天也凉了,再在室外旷野上课不适合了。大震已过三个月,渐渐趋于平稳。我分析不会有更强的地震。我向领导建议,学生可以进入教学楼室内上课。
震后我们小组的观测资料被地震专业人员取走。经国家地震局专家分析,认定为大震异常,被收入唐山大地震资料汇编。我的辛苦没白费,终于捕捉到大震的前兆。
能为我国地震预测预报事业做出我们的一点点贡献。我很高兴,为之所付出的一切辛苦值得!
回顾这几年我对地震的投入,寒假、暑假假期成了我搞地震专用时间。平时我要按时上班,在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前提下,完成观测和数据处理以及参加一些‘市地办’组织的地震相关的培训学习、参观交流活动。为更好地完成地震测报,我东奔西跑。如:我应约到河北的怀来、保定、石家庄、唐山参加培训会,总结评先会;我亲临昌黎后峰山地震台、北戴河地震台站会商震情;我只身去石家庄省地震局请教技术指导;亲自去北京白家曈国家地震台学习请教,并建立相关地磁资料交换的联系;我还到国家地震局群测群防处寻求帮助。(1976年大年根儿,腊月二十九日,我第二次到河北三河县灵山地震台和相关技术人员咨询探讨震情。对大年期间无较大余震做出判断。此行我得到不少的地震资料,其中有一大张全国断裂带分布图,回来就张贴在地震小组的室内大墙上。面向地图,我常向来访者进行地震科普宣传。
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被评为秦皇岛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976年11月28日,我出席了秦皇岛市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受到秦皇岛市通报嘉奖。
1986年——1992年,这期间我还当选政协北戴河区,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并兼作区政协教育工作组组长。
政协是参政议政的平台。做政协委员教育组组长六年,我带领教育组全体,为我区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关于如何当好政协委员,如何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勤工俭学。如何给学生减负等议题,在两次组队赴北京考察中,和北京市多个区政协教育组交流学习。它们都有各自的成功经验我们值得学习。事后也写了《教育工作组赴京参观学习的报告》,成了政协文件下发全体委员。回来后对我区进行了相关教育的问卷调查,提出我们的建议—--实施九年一贯制,以解决义务教育中中、小学衔接的问题,给政府参考。
参与区政协六年来年,我们学习北京经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了《全区人民都要关心中小学教育》;《关于我区教育经费问题的调查报告》,《讨论我区9年义务教育法贯彻情况座谈会纪要》,《区教育组勤工俭学考察报告》等报告。其中《全区人民都要关心我区的中小学教育》一文,被当作政协北戴河区委的文件印发。
教育是全方位的,学校,社会,家长,都要努力。就我区校外青少年教育问题,我们还写出不少的议政的提案、建议和举措。如,成立北戴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此提案得到落实。活动中心给青少年提供了场所,在这里他们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特长发挥,得到展现,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在政协六年中,除在本区搞活动,我两次组织教育组去北京考察。纪实如下:
1986年在张天民(政协付主席)领队,我教育组成员参加,我们乘火车成行。刚换届增添新委员,不知道如何做政协工作。此行主旨是学习北京政协工作经验。促进我区政协工作顺利开展。事先与北京有过联络,我们来到达北京站有人接站。北京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住处。日后每天活动都有安排。在京期间北京市政协;北京西城区政协、崇文区政协、宣武区政协、怀柔县政协都接待了我们,并与他们就如何开展政协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座谈交流,同时和他们的教育组建立了联系。除此我们还参观了“北京三里河三小”、“北京蒙尼坦职业高中”。
工作之余,接待单位北京市政协,还邀请我们参观了北京‘中南海’、红楼梦北京‘大观园’。怀柔县政协还陪同我们游览了著名的北京‘慕田峪长城’。


参观学习 和北京政协对口座谈
第二次是由张怀印政协付主席带队,全体乘坐政协自驾车进京。
这次重点考察项目是“勤工俭学”、“九年义务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我们联系了北京宣武区政协、北京市政协。在他们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华侨私立“陈经伦中学”和北京琉璃厂小学。并与相关人士进行了互动式座谈,学习到宝贵经验。交流中得知琉璃厂小学齐国贤校长,是我师大附中同学杨宗燕的爱人。我们交换了名片,交谈起来就更显亲近自然了。
北京政协委员人才济济,所到之处,主人们认真、主动地工作作风和亲切、热情的款待,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北京之行我们收获很大,对我们区政协教育组工作今后的开展有极大的启发。
参加政协使我亲临体会什么是参政议政,尝到当家作主的滋味。也领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办事。回顾参与在政协的活动期间的苦和累,我依然感到高兴和荣耀,因为我为北戴河区的人民教育工作曾经出过一点点贡献。
作者简介


白凤余 男
1943年出生 原籍 北京市 中国民进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
1957---1663年 就读北京师大附中
1963—1968年,北京轻工业学院硅632班学习。
1968年毕业,分配到秦皇岛耐火厂工人。
1971年组织调动到北戴河中学,任物理教师。
1985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秦皇岛市委员会。
1998年抽调到北戴河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物理教研员。
2003年退休。从教32年。
我的电子邮箱;bdhb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