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练”回来后,耐火厂某位领导找我谈话,叫我改行当老师。我们这一代最听党的话。工科毕业的我服从组织安排,答应去北戴河海滨当老师。我知道在当时社会背景,轻视教育,读书无用的大气候下,当老师也将困难重重,不会一帆风顺。
1971年3月15日,这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耐火厂用大卡车把我送到海滨。汽车从矗立地上的两个方形水泥柱之间通过,就算是进了校门。这是我首次来到北戴河
我一到“北中”,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常殿阁,告诉我的工作是,要教五个班的初中物理,每周15节课。教务处负责人给我发下课本、一叠教案纸,两只蘸水笔杆,蓝红墨水各一瓶。然后带我到办公室,引见了年级领导和同室的同事。同时说:你明天就进课堂上课。真急呀!竟不先安排我听课、试讲。况且我还没有办公桌啊!(第二天,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张破旧‘两头沉’,晃晃游游。叫木工加固了一下,算是我的工作台了。)
当我提出时缓几天,但领导坦言之:相信你,大本毕业,教初中物理没问题!我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后来我才知学校早就开学了,因为没老师,一直没开物理课。正急着哪。
当时河北省使用的物理课本叫 《工农业基础知识》,内容是拖拉机(柴油机)、播种机,脱粒机,抽水机(离心水泵)还有植物保护机(农药喷洒),电动机,有线广播(扩音机与喇叭匹配)这几种实用的机械里面,包含着简单机械,力学,电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等。
我回到宿舍一个人认真地备了课,还是心里没底。第二天上课前,我还是自己先主动听了一节老教师的数学课。虽然学科不同,知识点不一样,但听了课,我知道了一节课老师该掌控的基本过程。
记得第一次到班上课,上课铃声打响,学生却是无动于衷,不少人依然在操场玩耍,由工宣队师傅和老师呼喊着,催促着,学生才进教室。没想到有个别的学生竟从教室门进去又从窗户跳了出来。进了教室的也嬉笑逗闹,完全没有准备上课的样子。我走上讲台努力地镇定自己,按我准备好的教案一字一板的讲课。课上没有提问,没有师生互动。看着放在讲台一角的手表,时间好像过得真慢……。下课铃声响了,记不得我当时是怎样走出教室的……。
当老师真不易!怪不得许多人不想当老师。可我是自愿来的没有了退路,只有前进!
那时学校才复课不久,‘文革造反’教育教学秩序混乱。老教师挨整情绪不高,学生“无政府主义”,“读书无用论”正值高峰。
我意识到现在自己必须先稳住,如何引导学生稳住纪律,要使学生相信我,才能跟我学是关键。于是我利用自己年轻、爱玩的特点跟他们打乒乓、托排球、踢足球,还常讲些他们爱听的北京新鲜事。渐渐地师生成了朋友,我说的话他们爱听了,我要求的事他们做了。在工宣队师傅大力协助下,过一段时间,终于稳住了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稳定了,教学业务上对我没有大压力。重要的是,讲课要有趣味性。上大学时我们经常下工厂,毕业后还有在耐火厂工作一段的经验,讲课常常联系实际,不呆板。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被我吸引。他们爱听,开始一步步地能跟着我学习。
一个月后,学校就又给我加码,接任班主任工作。(当时学校学解放军,把年级叫连,设置有连长、指导员,班称排,班长叫排长。)
我这个排五十多人,比军队的排编制人员可多了。有近一半是住校生。十几岁的孩子远离父母,吃、喝、拉、撒、睡我都得管。要是生病了就更操心。(后来才知道,就是因为有住校生,这个班没人愿接。我刚来人生地不熟。领导找到我说了,哪能不接!)
我知道老师不比当工人和砖头瓦块打交道那么简单,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一辈子的。既来之则安之,还是这句话,我只有努力工作,适应环境。好在这里有耐火厂的工宣队师傅很支持我的工作(来自同一个厂子人嘛)。也好我当时年轻,还没结婚,精力充沛。
班主任没干过,我学着当年我上初一时的班主任的样子,多和学生接触,情感交融,尽快熟悉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
在当时大环境下,我和学生们坚持一起 “天天读”;上课之外,一起去拣石头、备沙子,一起挖防空洞;一起下乡拔麦子,帮秋收。在北中校园旁边的两个不大水库。冬天结冰,体育课在这儿教滑冰,我跟着学生就一起学滑冰(那时北中体育组有冰鞋,学生老师可以借用)。不知摔过多少跤。我学会了滑冰基本动作,如起步,滑行,拐弯和急停。体验到了滑冰的乐趣。夏天和学生一块去海边戏水,我不会游泳,就是监督作用,为着学生们的安全。整天和孩子们混在一起,生活得充实。
为了更好完成班主任工作,课余时间我经常去家访。家长大都支持我的工作,天晚了有时还留我在家吃饭。他们的信任和热情,使我很感动,让我更有信心和勇气大胆的工作。
我的班委会小干部,我信任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很快他们成长起来,都能独当一面。那时农村每年夏种、秋收时,学生都要参加劳动。这时我常常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包片干。参加学校文艺演出和学校运动会,都是负责文艺、体育的小干部自己编排、组织和演练。在学生干部带领下,我班的女生舞蹈、运动会年级接力赛,都能取得好成绩。又比如,学校垒防空洞用的沙子不够用了。发动我班的学生自己到海边背沙子(按理说这是不应该干的,当时学校穷啊!)小干部带着同学排队去,排队回,完成任务。不少装沙子的书包带都被重重的砂子给坠断了,就双手抱着走回学校也完成了任务。(断了的书包带,我用手针一一都给缝好了,孩子们没有怨言)
一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班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班体委王宪喜同学还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班委会全体还照相留念。不到一年时间,我跟工宣队师傅们的配合很好。我也适应了这儿的教学工作。两年后,送走一班又接过一班,还当班主任。
那时,我当老师的月工资还是和在耐火厂一样是45元,当班主任就是义务,没有任何补助费。教师的生活还是处在社会的底层,教师的工作被看作是孩子王。北中的学生单纯、朴实。和他们在一起也累,但我觉得也比在工厂里开心。幸运的是我的腰痛减轻,身体也渐渐恢复。
我爱我的学生,我有了收获。可是因为我来到北戴河学校,一年内我全心投入学生,没有时间回秦皇岛市里。我在工厂上班时,同事介绍的,认识一年多的海港区女朋友,和我终断了联系。
时间长了,我发现校园独占一个小山包,校园没有围墙,校园四周成行的大杨树就算是墙了吧。校门内两旁是两行柏树,迎面是花坛,坛中央竖着国旗杆。学校设备还较齐全:学校教学楼三层(含部门办公室,班级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学生宿舍楼(部分为单身老师宿舍) ,大礼堂和食堂,一个不小的操场。学校周围是桃树园,远离居民区。这里的环境不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后来又知道,它的前身名为“海滨中学”。原是一所由社会名流捐资,1945年8月建立的私立学校。1949年海滨解放了由政府接管。后老校址被‘中直’征用。现存校园1954年由‘中直’出资,选址并建成。1964年郭沫若曾给学校题名《北戴河中学》。
1974年初,教育出现大回潮。大批“师道尊严”,“学习无用论”再度兴起。学校又出现学生大字报指向老师。以前和我一起从工厂调来当老师的同仁,四个人中有两个离开了学校。不少人对我说:你不是学师范的,趁机会回厂吧!我没有动摇,坚信这种情况不会长久。我要做的就是坚持下来。
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73年我校教育出现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北一中实行一阵“小将(即学生)上讲台”和“开门办学”。所谓“开门办学”就是要学生走出学校教室,到社会大课堂,请工人、老农来“上课”,在实践中学习。北一中还办起了小工厂,吸收学生参加劳动。生产教学仪器,
记得是上半年,我带领学生到刘庄修配厂“上课”。说是上课,就是看着有经验的师傅干活,遇到啥就说啥,不外乎就是车、钳、铆、电焊小知识。活忙时叫学生打打下手。下半年初冬时节,学校又安排到‘蔡各庄’大队去上课。师生吃、住在庄里,还要参加生产队农活。时间长达一个多月。计划在这请大队派拖拉机手,面对实物,讲解“195型柴油机”构造功能,并传授拖拉机驾驶经验。最后,每个人都有机会上机实习。
这一次我也学会了开拖拉机。
在‘蔡各庄’期间,有件事我记忆犹新:
大队拖拉机手,把开拖拉机操作要领都讲完,系统的理论知识我也讲过。最后我带领学生在地头上实习开拖拉机。每个人都要上机操作。
学生们兴致很高,一个接一个顺利进行。轮到一个女生,她坐上拖拉机就显得很紧张,启动后只见拖拉机一直向前行,不拐弯。我们眼看着拖拉机开到地边也停不下来。大家跟在后面大声喊:拐弯,刹车!他更慌了,不知所措一下子冲过去,掉到坎下不见了。啊!我和大家赶紧跑过去。看见她从拖拉机上刚下来,站在拖拉机傍,惊恐不定,神情呆痴。可她看见了大家,却突然放声地哭了起来……。
同学们赶紧围上去安慰她,我这时紧张的心也落了地。
我知道这地边坎下不远是一条土路,路的那边就是一个水库。要是拖拉机冲上土路,进了水库可就出大事啦。还好坎下有个排水沟,拖拉机从坎上掉下来,扎在沟里熄火了,没能在冲上土路。
大家虚惊一场。接受这次教训,我们换了个地方,到远离公路、池塘的地块继续实习开拖拉机。还好同学们以后进行的很顺利。这一次给了我一次深刻教训,以后带学生出去搞活动,一定要想周全,安全第一。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学校教育教学从新走上正轨。此时我被安排教高中物理。
学生热切想考上大学,学校也要升学率,教高中的教师压力大。那时教学书籍奇缺,都是教师自己编写习题,整理复习资料。利用放假回京的机会,我多次向我的母校老师请教疑难,索要我所缺少的教学资料,收集师大附中自编的物理高考练习试题。
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恢复高考的前几年,北戴河中学都有入围高校的学生。河北师院连续三年接受了我校保送的高三毕业生入学。其中一名(冯松)后来还出任了北戴河教育局局长。
1982年就在这一年,我校教导处主任白振生,休息日上街购物,在行走的路上被人开大卡车撞倒,伤势严重救治无效死亡。经查肇事者是在校就读时曾被校方批评过的学生。这件事,明显是伺机报复,对在校老师影响很坏。也激起全市教师民愤。呼声强烈,保护教师,惩办凶手!后终被起诉、公开宣判将行凶者执行死刑。
这之后学校人员进行调整,我从高中下来,被学校指定为学科教研组长,并重任我再教初中毕业班物理,要求认真把好物理课教学起始的这一关。争取好成绩。
在我从教这几十年中,我始终是在教学第一线,都是满负荷工作量,特别是教毕业班,为了和其他学校竞争,早自习、晚自习,甚至是星期日都利用上,进行补课辅导。有时一节晚自习要往复到四个班讲课辅导。
长时间的讲课,不得休息,几次我嗓子化脓,医治不彻底,我患上严重的咽喉炎,有时讲着讲着,就突然说不出声了。打这以后我就得上教师的职业病——慢性咽喉炎,说话喷不出响亮声音。经医院喉镜检查,我的一侧声带已经不会震动了。以后学校来了物理课新人,我被安排到学校教导处,做全校理、化、生三学科教学督导员,这才走下讲台。专职听课指导年轻教师、教学研究。直到现在我说话多一点,立刻喉咙就哑了。
1984年——1992年,是我工作后最辉煌的一段:
1984年4月,我辅导并带领北一中代表队,到昌黎参加秦皇岛市中学生物理实验操作大赛,一举夺得初中组第四名,为学校争得荣誉。9月,我被吸收加入秦皇岛市物理学会,后又当选为物理学会北戴河理事。打这以后,我更加注重教学研究。积极撰写论文,在省、市物理学会年会上多次发表并获奖。这一年我还被推举到秦皇岛市科协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并在年会上宣读了《论秦皇岛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的论文。
1986年因教学成绩显著,被秦皇岛市教委授予立功奖。
我积极撰写论文,《论中学物理教学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一文在生物力学会上宣讲,获河北省级论文三等奖,被收录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优秀论文选集》教育教学卷之中。
1992年和他人合作编辑出版了《物理学习法》一书;同年我晋升为中学物理高级职称。并成为河北省物理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我在北一中27年中,教物理初中16年(其中我教初三毕业班整十年),高中10年,在学校教务处作理、化、生学科教学督导1年。我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我的学生都当了局长、校长、书记,也有的成为区政府机关部门的要员。几十年来,学生毕业一批又一批,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物理组春游照片 右边第一个就是我
27年期间,我当班主任8年。连续任教研组长16年。
其间为取长补短增进交流,我多次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到外校听课。走遍 秦皇岛市及附近各中学。如,山海关一中,山桥中学;昌黎县一中等;1984年还曾带队远征,去北京四中、北京师大附中、北京43中听课学习。为丰富教师的知识更好地联系实际,我还组织物理学科组同事参观了山海关桥梁厂、山海关造船厂;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秦皇岛市气象台等。增加老师们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感性知识。
1998年,我区中小学完成“普九”达标后,我被调到北戴河区文教局工作。这样我就成了刚成立的北戴河区中学教研室的第一位物理教研员,负责全区中学物理教学业务。
我到教研室时已是55岁的人了。我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光,发挥余热,争取多作贡献。
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成立了北戴河区初中物理教学备课中心组;举办了优秀教案评比,优秀教学论文评比;配合上级要求,还组织全区物理教师电化教学,优质课评比;编写考题、组织统考;督察、评估各校教学情况。
几年来,完成我区每年的物理中考和实验操作加试,并做好相应的总结分析;组织我区学生参加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及阅卷工作。
几年来,我为努力提高北戴河区物理教师教学水平而努力工作。现在高兴地看到我区物理成绩逐步提高: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连续取得国家级奖,我区的成绩在全秦皇岛市三区四县仅次于海港区;我区中考成绩在全市各中学也排在前列;年轻的物理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学新秀,各校的台柱子。
1998年11月份,我随区教育局到山东烟台学习考察教育。烟台之行启发了我的思想:教育、教学的出路,就是要促教改,上科研。我积极联系努力探索,终于和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科挂上了钩。
2000年,教研室和文教局分离,更名为北戴河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我到石家庄出席‘积极推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大会时,结识了与会的刘峰同志。又通过他联系到中央教科所郑军研究员。经多方沟通,我受聘中央教科所(有聘任证书),成为《中学物理教育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组成员。参与了‘边学边实验’教学法的研究。积极倡导,教师们不要习惯当教书匠,应当争做教育家。
这以后我亲自上北京,拜访中央教课所课题组负责人郑军同志。亲自到石家庄会见物理学具的创始人刘峰老师。我积极奔走,将科研课题落实到北戴河中学。我和两校协商合作,写出实施计划上报教育局。一九九九年开始实施我的课题计划。
实施一年后,我召开师生座谈会;做了百名学生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欢迎;我还自学数学统计学,搞出考试成绩统计,多项对比,潜心研究。第一年就取得初步成果。我写出了有事实、有数据、有分析的研究报告,呈给了领导。
2003年我退休在家,并没放下我对教育的关注。这一年,我着手整理我的教学笔记和保存多年的教案,开始着手写我的《物理教学经验系列谈》。
《物理教学经验系列谈》分“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要点归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初中物理学法研究”、“初中物理教学法研究”、“物理学学习能力和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教与学’扎记”六大部分。《系列谈》二十几页,估计将有两万字。写《系列谈》,是对自己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想给后人留下一点,物理教学不断发展中的对比依据或是可以借鉴的东西而已。
几十年的教育工作,我深有体会:
教育就是奉献,首先要充满爱,才能做到自觉、执着地去投入,外行可以转化为内行;
教育是科学,必须一丝不苟去探索,切记循序渐进;
教育是艺术,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断地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白凤余 男
1943年出生 原籍 北京市 中国民进会员 中学高级教师。
1957---1663年 就读北京师大附中
1963—1968年,北京轻工业学院硅632班学习。
1968年毕业,分配到秦皇岛耐火厂工人。
1971年组织调动到北戴河中学,任物理教师。
1985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秦皇岛市委员会。
1998年抽调到北戴河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物理教研员。
2003年退休。从教32年。
我的电子邮箱;bdhb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