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之战打出中国军人的英雄魂
海内外民众力挺马将军掀援助抗日声浪
马占山身临前沿指挥江桥抗战,犹如晴天惊雷,轰开了齐齐哈尔低沉得让人窒息的黑云,更加激起了爱国民众同仇敌忾支援前线的热情。
江桥前线阵地连连激战,没有埋锅做饭的条件。供给数千官兵的军粮,必须从别处运送熟食干粮。齐齐哈尔的饭馆、面铺都迅速加入赶制军用食品战斗,有的甚至贴上“停业支前””的告示,全力为前线服务。
省城民众还自发地组织战地服务团,为前线守军运送弹药、军粮,抢救护理伤员,掩埋阵亡将士的遗体。江桥阵地连日鏖战,战壕塌损严重,急需修垒。大批的工人、市民、学生自动携锹带镐,冒着日军飞机和大炮的狂轰滥炸抢修战壕,为守军展开反击减少了伤亡。省城民众团体还募集10多万元抗日慰问金,捐送几百头猪羊和大量战备物资。
面对广大民众的卫国保家的热烈行动,马占山越发体验到,“守土保民”的真正后盾是血肉相连的民众。
在马占山率军对日军作战之时,黑龙江各地的大小报馆也纷纷加入抗日战斗的行列,中国军人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消息纷纷刊登在报纸头版头条,爱国的新闻舆论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成为鼓舞军民抵御外侮的巨大推手。在哈尔滨出版的《滨江日报》以“马占山万岁”为题发表评论,文中写道:“黑龙江中国的军队,已经在日军横暴下,孤军奋战了。嫩江江畔的赤血,都是我们中国血性男儿的瑰宝,江桥上面枕尸遍野,他们都唱着为国而死的挽歌,先着我们而牺牲了,黑龙江的中国军队,可以说是真正的捍卫国土的勇士”。
文章赞扬说,“中国军人马占山先生,你鼓着勇气,洒着热血,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孤军苦斗。你的英武,是值得四万万同胞敬仰……”
评论最后高呼:“中国军人呀!中国军人的魂呀!中国军人马占山万岁!”
自江桥抗战第一枪打响后,哈尔滨、上海、北平、南京、天津等地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发表通电,宣传抗日,强烈要求中央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马占山的抗日枪声,不仅抵御了日寇的入侵脚步,而且摘掉了中国人“东亚病夫” 软弱可欺的帽子,给海外广大侨胞以极大的鼓舞。许多中国留学生和驻外记者奋笔疾书传颂江桥抗战的战绩,表达了满腔为中国人助威壮胆的豪情。1931年11月17日上海《生活》周刊登载了来自美国的通讯,详细讲述了美国人对江桥上马占山义举的点赞。现摘录于下:
“一鸣惊人的马占山将军,现已名满全美了。自上周日寇进攻黑省,想一鼓作气地攻下齐齐哈尔以完成其‘大满洲’的好梦,不意兵至江桥即被我黑龙江代主席马占山将军迎头痛击,大败而回。此项消息当晚传到美国,翌晨,各地报纸均竞载,均报以警励的语句,作极大的标题,如‘中国将军对日宣战!’、‘中国人痛惩顽敌!’、‘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我爱国侨胞对此伟大军人,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钦崇和敬爱!我们中国因为有了这么一个马将军,顿使被人讽为缺乏军人资格的中国民族,放出异彩,顿使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民族之观感为之一变” 。
是的,江桥抗战打破了西方殖民国家持有的“中国无军人”、“中国人是软弱可欺”的偏见。为此,英国《泰晤士报》和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载长文赞扬中国军队的正义之战,称马占山为中国的抗日民族英雄。
军事外交两手斗顽敌
抗日战场遍布黑龙江各地
三间房,北距齐市70华里,是北满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日军欲夺齐齐哈尔,过了江桥和大兴站,必经之地就是三间房。在江桥战役尚未打响的时侯,马占山就把三间房作为和日军决战的重要防线,当作守护省城齐齐哈尔的最后一道关卡,提前构筑了工事。
11月7日早上5时许,日军骑兵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拥进大兴阵地。大兴车站空无一人,阵地上看不见一具阵亡士兵的尸体,也没有一件失落的武器。日军没有遇到抵抗,便顺着公路向三间房、蘑菇溪、红旗营子方向扑来。此时,早已潜伏在树丛和苇塘里的中国守军孙鸿裕团,突然跃出猛击。日军骑兵马失前蹄,人栽鞍下。我军骑兵乘势自北向南从正面向大兴站发起反攻,日军处于夹击之中。双方在马上刀刃相见,混战一团。激战至中午,日军丢下成百尸体,被迫后退停止进攻。
日军北进受挫,变得谨慎起来,继续出动飞机对我三间房阵地狂轰滥炸,七八架日机在我三间房阵地上空,低旋投弹,阵地上狼烟暴起,沙土飞扬。士兵们不惜牺牲,以20人为一组,仰躺地上,同步用步枪射击飞机,竟把一架日机击落在阵前。被敌机炸红了眼睛的炮手们,把平射山炮坐实在土坑底,把炮身竖起,朝日机连轰数炮,又击落一架日机。马占山一直守在三间房阵地,亲自指挥了阵前守军用步枪射击日机的战斗。
我军用土武器打落两架日机,重重地打击了日本空军的嚣张气焰。11月8日至11日,三间房战场沉寂无战事。日本驻齐齐哈尔领事馆武官林义秀少佐粉墨登场,向马占山递交关东军本庄繁的通牒,要求马占山立即辞职,速将黑龙江省政权交给张海鹏(大汉奸),否则日本军即进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并限于本日夜12时答复。
马占山阅完通牒,没做任何答复。转身走了。林义秀遭到冷遇,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十分恼火。两天后,他从沈阳发直电,再次通牒马占山。马占山仍不予理采。后来日军领事馆再次派人送来本庄繁的最后通牒。马占山异常愤怒,一是立即下令把日本领事馆所有人员一律驱逐出境;二是正式答复关东军:
齐齐哈尔、昂昂溪乃完全为中国领土,马占山军队为中国政府军队,其在本国领土驻扎,日本政府系根据何种理由,横加干涉?二.中东铁路南北均为中国领土,日本政府无权过问;三.洮昂路虽系借款筑成,但主权完全属于中国,非债权者军方所能擅专,此乃世界各国所公认。毫无理由之要求,碍难以接受。
马占山将电报发至沈阳本庄繁,又向南京政府和北平张学良电告原委,任其夺定。自江桥开战后,马占山已多次发电南京政府和北平张学良报告战况战情,至今未有任何回音。马占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月12日,沉寂了4天的江桥战场不再沉寂了。下午1时许,日军500骑兵在强大的炮火配合下,向中国守军第二道防线左翼最薄弱的乌诺头、张家花园和三间房等处猛攻。我军多处阵地告急,但在将士奋勇抵抗下,激战40多分钟,就打退了日军进攻。从当天晚上至14日上午12时,日军连攻3天,我阵地虽遭重大破坏,但仍牢牢掌控在我军手中,而日军损失严重,天野、长谷、铃木和森连几个旅团所辖兵力已经精疲力竭,难以再战。多门师团长不得不向日本陆相连发急电,速求调集援军。
11月17日,又是拂晓时刻,日军开始了向我三间房阵地进攻。原来,日方从驻朝鲜和日本本土调来两个混成旅团,鬼子兵增至3万多人,统由多门师团长指挥,分3路猛攻我阵地。当时,我守军步、骑兵共计4000多人。日军数倍于我,20多个小时内轮番冲锋10余次,均被我守军击退。可我军全部兵力均在最前沿,不得稍有松懈,甚至没有吃干粮充饥时间,加上食品储存处被炮轰炸,后援未到,爱国将士疲饿不堪,全凭一股强烈的民族大恨支撑,奋勇杀敌。
就在11月17日这一天,南京中央广播电台播发消息:国民党第四届全会决议,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边防军副司令马占山守土尽职,功在国家,实任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官,以陆军上将待遇。尽管没有派兵援物之意,决议中去掉“代理” 二字,又晋以”“上将” 待遇,将士们仍欢呼雀跃,期望后援成为现实。
同一天,日本首相若规礼次郎直接致电马占山将军,称中日两国事件,应由外交解决,日本政府已令日军遵照外交解决,希望将军停战,勿再扩大等等。
马占山当即复电,表明日军如果撤出黑龙江省疆域之外,一切事项可由外交解决,否则只有实行我守土有责等语。
11月18日,经过一夜未停的激战,到凌晨2时,日军坦克冲击我军阵地,掩护其步兵和轻机枪队,扫射前进。由于我军弹药将尽,且炮身连发过多,热度过高,频出故障,已难以与敌对垒相搏,不得不边打边撤,进驻蘑菇溪新置阵地。下午3时,在马占山亲自督战下,中国守军夺回三间房阵地。此时,涂全胜团长率部迂回大兴站,绕到敌人身后,把敌军多门司令部包围,击毙日军官30多名,并虏获多门师团长的汽车,车内有金票10多万元。蹲守在战壕里的鬼子被我歼灭。
在敌我兵力相差悬殊之际,马占山为了保护忠勇无畏的将士,18日下午下达了总退却令,向第四道防线乌黑马防线转移。19日,日军联队追击我转移部队,在杨家屯被我全数歼灭。致使多门确认,黑龙江守军撤退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军事行动,不敢再贸然追击。
至此,嫩江江桥抗战宣告结束,马占山及所部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事有组织有规模的首战告捷,击毙击伤日军6000人以上,中国守军将士殉国者2000多人,创造了中外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正义战争的典范。
马占山率部回到黑河后,向全国发出长电,表达他抗战到底、收复国土的宏愿大志。1932年5月15日,他高台阅兵,挥泪出征,在松嫩大地上联络各地爱国军民,奔袭日伪统治中心哈尔滨,把抗日的烽火燃遍黑龙江大地,他们在海伦、讷河、拜泉、克山等县与日本侵略者打了数十次大小战斗。在这一次次殊死血战中,马占山感受了中国劳苦大众卫国保土肝胆相照的血肉之情,从而为他以后的爱国抗战的义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感情基础,他才能演义出中国军人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作者简介

金树华,高级记者,1945年11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今陕西科技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的前身)。1971年被挑选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1981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在天津记者站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副站长、站长。1998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地方记者管理中心主任,2007年退休。在职期间,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万字,有100多篇获省部级及以上新闻奖,其中10篇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等奖项。主编出版了《求索》、《足迹》等10部新闻学专著,退休后出版了金树华文集、新闻理论专著4部。曾获得“天津市首届十佳记者”称号,天津市劳动模范,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