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鸿
抗日英雄马占山(上篇)
2022-08-28 15:03 金树华    (点击: )

马占山将军,是中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得以长驱直入,一周之内辽宁、吉林两省沦丧,继而进逼黑龙江,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1931年10月,出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的马占山将军,力挽投降主义狂潮,亲赴前线,以仅有的万余守军,在齐齐哈尔江桥迎头痛击了骄横的日本关东军,取得中国对日首战告捷。

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驱除外敌的伟大民族精神。

2004年8月,笔者应马占山将军嫡孙、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青海省政协常委、民革青海省委主委马志伟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举行的“纪念‘江桥抗战’国际研讨会”。会上,笔者聆听了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专家的生动感人发言,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对抗日民族英雄马占山有了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10多年来,笔者为马占山将军及他统领的爱国壮士的为国献身精神感奋不已,难以忘怀。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撰写本文以表敬意。

 

临危受命代理省主席誓与日寇拼杀到底

 

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出生在吉林省怀德一个闯关东的穷苦人家。七八岁时就开始为地主家放马,19岁因走失一匹马,被诬告,离家出走成为一个闯荡江湖的绿林好汉。1905年脱离绿林加入东北军。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周内侵占辽宁、吉林两省,并倾关东军全力进逼黑龙江。此时,省城齐齐哈尔的城乡交易断绝,城内的一些居民未战即逃,迁往东部各县,群众情绪低落混乱,投降派活动十分猖獗。

10月10日,时任黑河镇守使,兼驻地第三混成旅旅长的马占山将军接到张学良签署的当天南京国民政府的电令: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电报中明令马占山10月20日赴省城齐齐哈尔接任主政。10月19日夜马占山一行秘密抵达省城齐齐哈尔,转天,在欢迎宴会上,一帮早就备好投降辞令的所谓绅商代表们拱手说:”悉请马将军顾全地方,万不能孤注一掷,与日军抵抗!”刹那间,欢迎宴会成了恐日、降日的喧嚣场所。马占山忍着满腔的怒火,他站起身大声宣称:“此时此刻,距‘九·一八'事变爆发仅一个月,辽、吉两省已经沦陷,日军目前正在向江省策动之中,我自知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日本人决不能让黑龙江省单独存在,而就此罢兵。我也深知,我江省兵力单薄,而且兵力不良,抵抗绝难持久,怎么办?让我这个刚上任的代理主席眼看着小日本和张海鹏(土匪出身,1925年起任洮南镇守使。他暗中投靠关东军本庄繁、板垣。1931年9月26日,日本关东军侵占洮南,提前委任张海鹏为黑龙江省主席和保安边防总司令。张海鹏于10月1日宣布“独立”,公开了卖身投靠日本主子的身份,成为日本关东军进犯黑龙江省的急前锋。),不废一枪一弹占领黑龙江省?任小日本欺负百姓,掠我资源,亡国亡土而不动?我要问,若是那样,国家的国格哪去了?民族的人格哪去了?所以我必须申明,我马占山到省,不是坐享其成,混日子来了!守土有责,是本人的天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马占山定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必与日本一拼!“

11月3日,面对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所派代表的诱降,马占山对省城一些所谓名流再次申明:“我是一省之长,守土有责,决不能将黑龙江寸土尺地,让于敌人。我的力量固然不够,他来欺负我,我已决定与日本拼命,保护我领土,保护我人民。如果我打错了,给国家惹出乱子来了,请你们把我的头割下,送到中央去领罪!”

 

亲临前线指挥江桥保卫战,打响中国人民抗日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不仅丢失了大片国土,而且使张学良苦心经营的兵工厂和被誉为中国空军之最的200多架飞机轻落日本人手中。事变之前,黑龙江省边防军的精锐部队被调往关内,剩下的省防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没有一架飞机,连对付飞机低空扫射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也没有。加上日军占据辽、吉两省,切断了黑龙江和关内的交通供给,这就给黑龙江省防军抵御日军的进攻,造成了极端的困难。

马占山在黑河统辖的第三步兵旅,实际兵员仅有骑、步兵各一团,且分散在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他认为,要守卫黑龙江省必须迅速联合黑龙江省的其他东北军各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江桥,准确的名称是嫩江哈尔葛木桥,长约800米,与后来建的铁桥长度相当。该桥在齐齐哈尔西南方向,约130多华里,位于泰来县东北。桥南端的村屯,即为现在的江桥镇,属泰来县境;桥北端为一片平坦的江滩冲击地,无山无壑,是两军对垒构阵的战场。再往北10多华里,则是齐齐哈尔通往四平尚未过桥的必经之地“大兴站”。江桥镇和大兴站,如同两把大锁,把守这两条铁路通道。眼下,日本关东军盘踞江南,马占山的省防军坚守在江北。马占山铿锵有力的爱国誓言极大地鼓舞了黑龙江军民的爱国斗志,早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1931年11月4日拂晓,先是日军小股部队偷袭中国守军江桥左翼的步兵岗哨,日军大部队随即进入桥北开阔地,摆出方阵,撑着日旗向我压来。

马占山接到报告,用电话命令卫队团长徐宝珍和步兵二旅吴德林团长:“务必要保持镇静,要诱敌前进,待敌进入百米有效射程之内,要全力予以打击,务将敌军全部歼灭。没有我的命令,擅自退却,致失一寸土地者,以军法从事”。

马占山近距歼敌的战术,早为官兵理解牢记。伏在阵地里的将士早已把枪膛压满子弹,瞄着向前逼进的日军密集的方队。

冲在最前边的日军第16联队第7中队和日军工兵第7中队,向我大兴防军发起冲锋,却不见我军还击,日军更加有恃无恐直起腰杆端抢前进。

当日军进入百米限内,只听一声令下,我军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弹如急雨,命中率极高,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一排一排地中枪倒地。战斗进行到7点多,将士们没让鬼子前进一步,鏖战近午,日军伤亡惨重,纷纷溃至南岸。

下午,日军以几倍于清晨进攻的规模,向我大兴站阵地压来。500名日军陆战队在野炮的配合下,高执太阳旗,向距大兴站4.5里的我军左翼阵地进攻,牵制我侧面部队,而以主力部队编成密集型方阵向大兴站我主阵地猛攻,企图在中央突破,击溃我军。

在阵前指挥的马占山对将士们说:“敌人以密集队形攻我阵地,正暴露他轻敌的弱点,一鼓作气歼灭!要按照上午所下的命令,等敌人进入百米内再枪炮齐发。你们的猛烈枪声即全线攻击的联络信号,枪声即起,猛攻开始,万不能提前行动!”

日军的先头部队分作若干组队,交互前进,姿势极低,殿后的炮火十分猛烈,一时压得我军难以抬头。接着,日军后续的大部队,仍以密集队形蜂拥而上,当进入我军有效射程内,徐宝珍挥枪高喊:“打!”

刹时,憋足了劲的全线将士扣动机枪,射出千万颗仇恨的子弹,卷起了一片痛击侵略者的狂涛。我左翼阵地官兵趁势反攻,形成夹击敌人的铁钳之势。

顿时,日军排排中弹,方阵大乱,“太阳”落地,死伤成片。但是,遭到重挫的日军尽管锐气顿挫,却不再回头溃逃。徐宝珍见状令号兵吹起冲锋号,我全线守军勇士跃出战壕,冲入日军队内,展开白刃战。大兴阵地外喊杀震天,刀光闪动,血流满地。这时,日军纵然有10几架飞机低旋,40多门大炮已装弹,多列铁甲车殿后,都已成无用之物。两军像古代战争那样,陷入冷兵器的血肉之拼中。

中国军人越战越勇,日军丢魂落魄,终于向江桥溃退了。马占山预设在江岸芦苇塘中的伏兵,趁势开枪堵截。日军被前后左右的围歼,血肉横飞,遗尸遍野,活命者有的陷入泥沼,有的跳落江中逃命。

残敌正抱头逃窜之时,日军援军赶到,刚过江桥立足未稳,又被我骑兵夹击,拦腰将敌杀散。一股逃回南岸,一股逃到左翼高地小土山,陷入我军的包围之中,歼灭殆尽……这场血战历时5个多小时,至晚8时,江北岸已经全无日军的踪影。

11月5日拂晓3时,日军出动8000多人,向嫩江北岸中国守军阵地猛攻。出动飞机20多架、火炮百余门,从空中到陆地压向我军,以掩护日军渡江。我江岸守军猛烈还击,打得渡船团团转,日兵纷纷落水。中午时分,日军大部队冒炮火渡江,在北岸完成集结后,发起大规模冲锋,进入我大兴阵地。此时,省防军增援的步兵第二旅吴德林和骑兵第一旅萨力布团赶到,跃入阵地与日军火拼,打退了日军多次冲锋。

前线激战正酣的11时左右,马占山冒着日军3架飞机低空连续投弹炸片横飞,并用机枪尾追扫射弹落如雨的危险下,乘坐吉普车赶到大兴阵地。阵地守军见总指挥马将军冒死赶来,顿时呼声大作,士气高昂,犹如天降神兵,斗志大增。马占山向满脸烟黑、身沾血迹的士兵,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军礼,紧攥拳头以示抗战到底。随即用望远镜查看日军进攻的态势,立即亲自指挥正面部队发起进攻,命令骑兵从两翼包围日军,把日军装入口袋阵之中。血战到傍晚,日军溃退过江,省防军乘胜追击,直至江岸。马占山又令守军把配合日军进攻的张海鹏伪军之一部,圈在江滩泥沼带,迅速将其击溃。到入夜时分,江北岸再次见不到日军的踪影。

11月6日晨2时,天还未亮,日军开始更加猛烈的炮击。马占山从炮声中判断,敌人又增添了首次上阵的大部队。果然,日军铃木旅团数千人前来增援,加上多门师团所余人员,共计1万多人。4时,在飞机、野炮的配合下,日军第三次冲过江桥,向我守军发动全线猛攻。

中国守军尚未和日军步兵接火,各段阵地多被炸塌,人员伤亡惨重。这时,马占山直辖的步兵第三旅二团派两个营前来增援,和固守阵地的将士合力抗击从正面进攻的日军,日军溃下复上,拉锯多次,争夺异常猛烈,一直打到中午。中国守军全线阵地几乎被日军飞机、大炮摧毁,来不及修补,难成掩体。当日军再度逼近时,我守军跃出战壕,冲上去与日军肉搏。两军厮杀,混战一起,飞机和炮火再次失效,日军在拼命应对,终因气竭不支,兵溃败逃。

在另一片开阔地,中日双方的骑兵马队相向冲杀,展开激烈地劈杀战。省防军骑兵团长萨力布一马当先,挥刀斩敌,指挥骁勇的骑士,把日军骑兵围堵追杀,萨力布不幸中弹负伤,日军趁机溃出,激战到晚上6时多。

接连3天的阵地战,我军总共毙伤日军、伪军4000多人,我军伤亡近2000人。

第3天的激战结束后,大兴阵地的工事已全部被摧毁。为了保存实力,暂转时机,马占山当机立断,下令我军变换阵地,把主力撤到距大兴站18华里的三间房第二道防线。


作者简介

 

金树华,高级记者,1945年11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今陕西科技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的前身)。1971年被挑选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1981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在天津记者站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副站长、站长。1998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地方记者管理中心主任,2007年退休。在职期间,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万字,有100多篇获省部级及以上新闻奖,其中10篇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等奖项。主编出版了《求索》、《足迹》等10部新闻学专著,退休后出版了金树华文集、新闻理论专著4部。曾获得“天津市首届十佳记者”称号,天津市劳动模范,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关闭窗口
校友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