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8年大学毕业后我和易克达等另外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山东羊口盐场工作。当时盐场的造反派掌权,戴着“臭老九”帽子的大学生,必须要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男生被全部派到工区当工人,整日在盐田从事活茬、扒盐、推盐车等重体力劳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推着几百斤重还淌着卤水的盐车,走在盐田小路上,往往驾驭不了而失去平衡,连人带车翻倒在卤水沟里。
女生中,我和董振兰同学被分配到盐场下属的储运队的苫坨组工作。储运队中还有火车队、打坨队。火车将工区的盐集中运到储运队的坨台上,打坨队再将其堆成几层楼高的大盐坨,我们苫坨组再用苫草把盐坨苫盖好。苫坨的活也不轻快,每天扛着几十斤重的大苫子,踩着几十米高的梯子,一步一颤的将苫草运到盐坨上,心里害怕一旦腿软会滚下来。到了下雨天别人往屋里跑,而我们是往屋外跑,哪怕是深更半夜,一听到哨子响,就要立刻穿好衣服往坨台上跑,用篷布将尚未苫盖的新盐坨盖好。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往往是雨水、卤水、汗水和着一身的泥巴。天气好的时候除了苫坨之外,还要装盐包、缝盐包、抬盐包。几百斤重的一麻袋盐抬也抬不动,尽管工人同志让出一大截杠子给你,抬起来依然十分吃力,往往是东一头、西一头踉踉跄跄的往前走,压得龇牙咧嘴。尤其是大晴天,头顶烈日,晒得皮破肉疼,加上抬盐包,汗如雨下,一天下来,只剩四个衣角是干的。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后,我和易克达同学被调到羊口盐场化工厂氯化钾车间劳动,后期易克达同学被提拔担任该厂技术科负责人;我被调到新筹建的空气吹溴厂当技术员,参加建厂、试车和投产后的技术管理工作。
(二)
新建的吹溴厂,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采用空气吹出法从卤水中提取溴素的工厂,究竟能否“吹”出溴来,国内业界人士都在拭目以待。为了这座新建的吹溴厂能够顺利试车,从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三位专家前来指导:有中国海洋化工研究院的,青岛海水化工厂的,中国盐业科学研究所的。试车工人则是试车前10天刚从农村招收进场的毫无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培训工人的任务自然落在我这个技术员身上。晚上给工人讲课,白天带工人到车间,了解各个工序的主要设备和操作要领,边学边干。
试车开始了。白天有专家在现场指导,我还不那么紧张,可是夜里试车麻烦就来了,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儿不敢启动电闸你要来顶上,那儿不知开哪个阀门你要去开。关键时刻不能有错,否则就会影响全线试车。我知道技术员的责任,所以试车的三天三夜中我没有离开过车间。工人可以交接三班倒,而我无人可以交接,只能跟班干、连轴转。实际上没有人要求我连轴转,也没有人知道我连轴转,只是处于自身职责而已。
试车过程中,也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机会。从卤水酸化、通氯氧化、空气吹出、循环液吸收、完成液蒸馏等各个工艺过程,都需要及时调整原料的配比,随机取样化验分析,得到最佳数据,再来指导生产。由此,我也跟专家学会了优选法,并在后期的生产实践中,采用这个方法为空气吹溴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向国庆节献礼而抢时间,试车时有些设备还没有到货,想尽办法人工替代。酸化卤水的硫酸是将浓硫酸稀释以后再将其送上20米高的楼顶储槽里,利用压差将稀硫酸输入卤水管道中。当时空气压缩机尚未到货,只能靠人工用水桶、滑轮,一桶桶往高位槽上提。水桶碰到墙壁溅出来的酸液,烧烂了衣服和鞋帽。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试车三天三夜成功的吹出了溴素,向盐场党委报了喜,向1971年的国庆节献了礼,作为亲历者,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三)
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全身心的扑在工作上,在处理个人问题上便是一拖再拖。后来厂领导得知情况后,主动为我们这些大龄青年当红娘牵线搭桥。
“于海波同志,你觉得易克达这个人怎样?”这是化工厂党总支付书记受党总支书记委托,前来征求我的意见。
“这个人挺好的”我说。
“那我就回去向总支书记如实汇报了。”付书记高兴地说。
我和易克达同学的关系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被确定了下来。
盐场的冬天十分寒冷,西北风像刮刀子一样。一天,我接到去化工厂开会的通知,心里很高兴,因为在厂领导的撮合下我俩虽然确定了关系,但是本人还没有见面。今天借开会的机会就可以相见了,所以心急走得快,顶着西北风竟走出了一身汗。
当我风尘仆仆赶到化工厂见到他时,谁知他背对着我开口便说:“我出身不好,你要想清楚,同意就同意,不同意就拉倒。”
我楞在门口,尴尬的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心想:这个人怎么能这样?
如此的开场白像一瓢凉水泼过来。可转念一想,今天是确定关系之后的第一次见面,他把出身作为头等大事提出来,可见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有多大压力。文革期间以出身划分什么“红五类”、“黑五类”,极左的唯成分论,让那些出身不好的年轻人,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今天我能理解并接受这个问题,是解除他的心理压力,维护他的自尊的关键时刻。我对着他的背影说道“易克达,你出身地主家庭,咱班同学都知道,如果我把你的出身当做是问题的话,今天就不会来见你了。”他仍旧站在那里没动也没再说话。
“走吧,去开会”,说完我便离开那里。第一次约会就这样收场了。
(四)
1978年10月下旬,总场党委书记刘同盈到吹溴厂找我谈话,当时我生第二个孩子,正在休产假。书记说明了来意:咱场职工子弟学校缺乏师资,高中的课程都开不起来。如果我能去学校教课的话,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场里一并解决。
总场一把手亲自到家里做工作,可见学校急需要老师。我当即表态,服从厂里安排。随即易克达的工作也做了调整,搬到场部的新家也已安排好了,46天的产假我没休完就去学校报到了。
学校安排我教高一的物理、高三的化学两门课程,担子确实比较重,家里两个孩子还小,大的不满五岁,小的刚出满月。白天上台讲课,晚上在家备课,批改学生作业。还要准备课程的实验,忙的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
一年的时间转眼过去,刚熟悉教学工作的我又接到调令,任命我为吹溴厂副厂长,负责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并要求接到调令即刻到任。
学校和工厂相比,环境条件自然不太一样。学校没有危险,虽然教学任务比较重,但教了一年之后,再教同样的课程就会轻松一些。再说,学校生活规律,也有利于自家孩子的教育成长。
工厂就不同了。当副厂长主管生产,担子重,责任大。吹溴厂从原料到产品,都是有毒和腐蚀性强的化学品,人身安全就是个大问题。
我征求易克达的意见,他说让我自己做主。
我想:吹溴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当年我曾参加该厂的建厂、试车和投产后的技术管理工作,工人中大多都是我亲自培训过的,和工人们的关系也挺好,副厂长的担子我应该担得起来。再说,我还年轻,人生能有几回搏?想清楚了,即刻复命。
(五)
这 一天,轮到我值夜班。从家里到工厂约有10多里地,吃完晚饭,我骑车奔工厂而去。月亮挂在天空时隐时现,空旷的原野格外寂静,大路上没有过往的行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莫名的紧张。
盐场的公路修建在防潮水侵袭的大坝上,地势较高,风也比平地要大,二八式的自行车,骑起来很费力,想跳芭蕾似得。突然我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人影在晃动,心里暗叫不好,有人打劫?之前听说过,但是没遇到过,怎么办?心里紧张起来,越紧张越看越像一个人。我放慢了车速,心里思量着;要不,今天就不去值班了。可又一想,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我这个值班厂长是要负责任的。车子继续前行,再看那个影子似乎爬上了大坝,离我越来越近了。紧张的心跳声自己都能清晰地听得到。
“不管他,冲过去,管他是人是鬼”我开始给自己鼓劲,心绪稳定了下来,反而不那么害怕了。我双腿使出最大的力气全力蹬车,车子像风一样的飞驰,冲过去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棵人头高的小树。枝叶不多,在风中摇曳着。
“真的吓死我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埋怨自己平时没有注意这儿路边有棵小树。虽然虚惊一场,但从此我便记下路边的每一个标志物。
(六)
时值午夜,突然有人急促的喊:“于厂长,不好了,蒸馏车间出事了,你赶紧过去看看。”我急忙随声而去。
借着车间外的灯光,老远就看到整个蒸馏楼在冒着浓浓的红烟,“不好,出大事了”我心里咯噔一下。
此时工人们已经撤到车间外的空地上,看到我便围拢过来“于厂长。你看这是怎么回事?”我安抚大家说:“大家都不要着急,这种情况我也是第一次遇到,你们在这儿等我,我进去看看。”
我从工人手里接过雨衣、胶鞋、防毒面具和手电筒。穿戴好后,便冲进冒着红烟的蒸馏楼里。
大家都知道,这红烟是有毒的溴气,它在空气中达到一定量的ppm级便可致人窒息。如果不慎身体接触到溴液,会造成严重而难以治愈的灼伤。
虽然戴着防毒面具,但在充满溴气的氛围中也不敢大口喘气,憋闷让我有些紧张。但想到工人们都在等我排查问题的消息,我不能紧张,我提醒自己。稍微稳定一下情绪,直奔三楼的操作间。
到了三楼,发现大量溴素汽化为红烟正从蒸馏塔的塔盖缝隙中往外冒。按理说从蒸馏塔出来的含溴蒸汽经冷凝器到溴水分离瓶,溴水分离后,成品溴经过管道到一楼的包装车间。此时溴不往下走,反而上返,这说明有堵塞之处。
我急速来到二楼,仔细地检查所有的管道,终于在一个U型玻璃管中发现一段白色物质,这种物质沉在U型管底部堵住了溴素的下排,从溴水分离瓶下来的溴素在此中断了。
原因查明了,我们立即动手清除故障。除了防毒面具以外,雨衣、胶鞋、胶皮手套就是我们的防护服了。受条件所限,只能因陋就简,工人们搬来了一口大铁锅,放到出问题的U型管的下方,然后果断而小心的敲碎了玻璃管,此时,汹涌的液溴从断口喷涌而出,液溴和立即挥发成红烟的气态溴扑面而来,场面十分危险,弄不好要出人命的。但是大家没有恐惧,谨慎操作,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时间,排除故障,尽快恢复生产。
铁锅里的溴越来越多,工人们就搬来产品包装用的瓷罐,戴着胶皮手套,一勺一勺的将其罐入到瓷罐并密封好。这些产品都是工人们的劳动成果,不能让其受到损失。
当黎明的曙光映在这些夜战抢险的人们疲惫的脸上时,故障排除了,庆幸没有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车间又顺利恢复了生产。
(七)
1982年春节刚过,我被借调到山东省盐业总公司工作,主要任务是为山东莱州盐场年产500吨空气吹溴厂搞扩初设计并据此上报方案,争取中国盐业总公司和轻工业部给予建厂经费的支持。
新上项目要求采用新技术。完成上报方案后,我又带着新上项目要求采用新技术的任务返回盐场,筹划空气吹溴新技术的实验工作。
我和易克达很快拟订了实验方案:其一,技术方面的实验内容是瞄准英国和日本的先进技术为主攻方向(下文有详细介绍);其二:实验人员从羊口盐场、莱州盐场、省盐科所借调;其三:实验经费申请由山东省盐业总公司拨付。
小试结束后,中试在露天场地进行。氧化、吹出、吸收三塔依次排开,为节省经费开支,除了为每个参试人员做了一件白大褂花费了一百多元外,实验中的加班加点没有任何一分钱的补助,凡是能人工代替的就不购置机电设备,例如循环吸收液就是靠人工用脸盆一盆盆的搬弄替代电机、水泵。
实验所用的氯气、硫酸、二氧化硫等原材料,不是有毒就是具有腐蚀性,所以整个实验都充满了危险,需谨慎操作。
为了赶进度,不分昼夜,全力以赴。
早晨早起我们为老人和孩子做好早餐后,就赶往10多里地外的实验场地。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遇到顶风,就只能推着车子前行。我和易克达都是项目组的负责人,每天最早到最后走,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物料和仪器设备,等场地全面清理不留任何隐患后再离开。
晚上要整理一天的实验数据,编写实验报告,拟定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往往工作到深夜。
家里只有一张两抽桌子加上那辆自行车,是我们结婚唯一购置的大件物品。桌子让给我用,易克达把熟睡的孩子搬到墙边,腾出来半张床板当桌子,坐在马扎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数据、编写实验报告,如发现问题,我俩就商量办法,在第二天的实验中补做,以验证之。
炎炎夏日,低矮的房间像蒸笼,汗水湿透了衣衫,还要面对蚊虫的叮咬,只能洗把凉水,继续工作。
新厂建设在即,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方案作为新厂的建设依据。时间紧,任务重。实验不能有丝毫马虎。
(八)
在上级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在技术人员的科技攻关以及工人们的共同奋斗下,山东莱州盐场年产500吨空气吹溴工业性实验项目,取得了一次性试车成功。其中采用我们中试提供的新技术有:
1、采用亚硫酸喷雾、抹沫、顺流吸收新工艺技术,不仅减少了一座吸收塔的建设投资,还大大的提高了吸收效率,降低了动力的消耗。
2、采用静态混合氧化新工艺技术,减少了一座氧化塔的建设投资,同时解决了氧化反应滞后现象,提高了氧化率。
3、采用新型高效填料新技术。降低了土建工程投资,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了能耗。
采用了上述新技术建设的莱州盐场吹溴厂投产后,达到技术设计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采用的各项新工艺、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荣获1986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荣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后新技术在省内外迅速推广。仅在1986-1988三年间,山东省溴素产量从开始的数百吨发展到近万吨,至今发展到十余万吨,山东省也成为国内最大的溴素生产基地,且整体技术水平、产品生产质量均跃居国内一流。
由溴素衍生的下游产品,随后也蓬勃发展起来。溴素化工成为行业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节省外汇做出了重大贡献。
(九)
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易克达始终把国际先进技术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去探索、实践,最终化为先进的生产力视为根本。他又大胆的提出并进行了“空气吹溴尾气封闭循环新技术”及“改进蒸馏设备,回收利用蒸馏废液”等新技术的相关实验,取得了经验,积累了数据,并于1987年在新建的昌邑灶户盐场、莱州东风盐场两座年产500吨吹溴工程中,成功的应用了上述两项新技术,工厂投产后,达到了预期效果。此两项新技术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成果获得了1990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尾气封闭循环新技术改变了以往尾气排空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蒸馏废液的回收利用不仅节约了硫酸的耗量,降低了成本,而且还解决了废液外排造成的水质污染。
两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利国利民。
(十)
毕业后没几年,易克达就染上了肝炎,但是他没把自己当成病人,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他坚持工作、努力拼搏的十年。在全省推广新技术建设新溴厂的过程中,他是技术总负责人,常年工作在基层,先后主持省内外多家大型吹溴厂的设计及建设,每一座新工厂都是交钥匙工程:即从开始的方案设计到土建施工、试车投产,免费服务一包到底。
一次试车过程中,易克达感冒发烧,急需输液。输液结束已是午夜时分,他拔掉针头就返回试车现场。同伴们都劝他回宿舍休息,而他依然坚持工作。
多年的现场施工中,他都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食堂的大师傅知道他不吃香菜,只是在做好后单独给他一碗不放香菜的,除此之外,易克达从来不搞特殊,无偿帮助工厂搞工程项目。
在施工期间他利用晚上时间给工人们上课,让工人了解生产原理和操作要领,同时为各个工序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让生产操作有规可循,受到工厂领导和工人们的好评。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规章制度如今依然还在发挥作用。
易克达非常重视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设计到投产全部过程都带着这些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一茬年轻人已成长为行业的技术骨干,能够承担技术开发重任。
多年繁重的工作、作为行业新技术推广的总负责人带来的压力、工作条件的艰苦,使得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十一)
1986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天气还很闷热。半夜起风了,我懵懵懂懂的起来关窗户,却不慎跌伤了腰,当时瘫倒在地,一动也不敢动。事后检查才知道是腰椎骨骨裂,这也给我造成了终身的腰腿痛疼症。
第二天易克达匆匆赶回来了,我心里很高兴,心说这下可有人照顾我翻身了,谁知易克达进门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怎么样?自己可还行?如果可以的话,我得赶紧赶回去,厂里正在试车,我离不开,车就在楼下等我”。
听到他马上要赶回去,我高兴地心瞬间被激怒了。心想:我都这样了,你就不管了?可是看着他又黑又瘦的脸庞和那要赶回工厂焦急的神态,我知道在他心里工厂的试车重要。看他去意已决,我只能哽咽地说“你回去吧,我自己可以”不想再看他一眼。
紧接着楼下传来汽车启动的声音,他就这样匆匆而来,也就这样连夜匆匆赶回工厂了。在他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心里默默地祈祷他返程平安,其他的五味杂陈只能放在心里。
(十二)
1996年底,多年繁重的工作以及时刻面对剧毒剧腐的工作环境、连续多年身体的透支,易克达病倒了。
2000年初春,迎春花开了,怒放的簇簇拥拥。显示出勃勃生机。
已经病了四年的易克达,身体十分虚弱,病情危重,身上已经难以找到打吊瓶进针的血管,脚上也是如此。护士长来到病房,好歹把针扎进去了,又开始了一天的输液。
他把我叫到床前,说有一件事需要交待。我原以为他是要交待身后对老母亲和孩子们该如何安排的事。没想到他竟是对一些技术资料如何处理征求我的意见,他说:“我写的关于空气吹溴采用碱法和酸法两种吸收工艺新技术的设计说明书,对以后溴素生产和将来行业发展是有用的,你看看是交给省盐业公司还是交给子华(溴素行业后继的年轻技术人员)还是你自己保存,由你做主安排”
这是他生前唯一交待的身后事。也是让我一辈子最感动的一件事。后来还是按照他的生前嘱咐,把他的技术资料交给了他的助手柴子华同志。
这厚厚一本技术资料,是他养病期间写的,全文十几万字。文中详细介绍了采用两种方法年产五百吨规模的空气吹溴工程设计说明,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及投资、工程预算、效益分析及两种方法对比分析等内容。对溴素生产确有指导意义。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想的依然是工作和未竟的事业,呕心沥血地考虑怎样依靠技术进步,带动行业的发展,演绎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情操,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十三)
时光茬苒,岁月如梭,易克达离开我们已经20个年头了,峥嵘岁月,记忆犹新,忆往昔我们俩是大学同班同学,又是夫妻,还是工作伙伴。一同面对那些艰苦的岁月,携手一起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我们共同热爱的事业。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建的吹溴厂都是智慧和汗水付出的见证。人生该有怎样的价值?易克达给了我答案,但也带来了无尽的思念。人已去,情未了,虽常于梦中相见,但思念依然深深的萦绕于心头,那是刻骨铭心地痛。
他,苦了自己一辈子,努力拼搏数十年助就了一个行业的迅猛发展。
他,低调做人,洁身自爱,抛弃了一生的名和利,从不张扬。
他,勤奋努力,一生严谨。
他,兢兢业业,把工作当成人生的全部意义去演绎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行业留下了较高的威信。
他,探索创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党和国家给了他很多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正教授级高工、山东省第一批专业科技拔尖人才、多项国家、省级科技奖励......。
他戴着荣誉的光环走了,带着对未竟事业的不舍走了,也带着对妻儿老母的眷恋和爱走了,走的那样匆忙,那样不舍,是一次出差还是一次远行?我问苍天,我问大地......
你看,迎春花又开了。
易克达同学生平事迹简介

一、易克达同学1942年12月1日生人,籍贯湖南省攸县。少小离家,跟随哥哥长大。哥哥参加革命工作,走南闯北,带着弟弟一起生活。易克达在武汉读小学,北京读初中,石家庄读高中。1963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化工二系盐631班读书,任班团支部书记。196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羊口盐场工作。1983年调入山东省盐务局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病逝于济南,安息在济南市革命烈士陵园。
二、工作简历:
1、1968-1983年,在山东羊口盐场工作,其中:工区劳动1年,化工厂工作8年,任技术科负责人;盐场科研所工作2年,任付所长;盐场电大辅导老师2年;盐场生产科工作2年,任副科长。
2、1983-2000年在山东省盐务局工作。其中:在基财科工作2年,任科长;科技科工作3年,任科长;1989年任总工程师。从1983年开始,主要承担山东省制溴工业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以及制溴系列深加工产品的引进与研发工作。
三、工作业绩及受过的奖励:
1、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空气吹溴酸法吸收制溴新工艺五百吨规模工业性试验”项目。1986年该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3、1988年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
4、1988年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记大功一次。
5、主持完成了“年产500吨溴素的空气吹溴尾气封闭循环技术与改进蒸出工艺设备的研究”项目,1989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6、1990年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7、1991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8、1991年被轻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9、1995年被山东省再次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10、主持完成“年产200吨高品质溴酸盐系列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获得199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1、1999年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事厅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团评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