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来鸿
材料学院实验室 “三创两迁”亲历记
2018-06-11 14:50 刘新年    (点击: )

                                              刘新年

材料学院今天的实验室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化工二系实验室,于1958年建校初期建立。当时根据开设的专业方向,先后建立有玻璃实验室、陶瓷实验室、硅物化实验室、岩相实验室和盐化实验室。此外,在北京通县还建有一个小型的实习试验工厂。当时抽调来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硅酸盐方面专家学者到学校任教,他们分别是赖其芳博士、游恩溥、崔茂林等。赖其芳老师任第一任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1959年开始招生,全体师生开始了第一次的艰苦创业,边教学边建设,为我们今天的材料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学校搬迁到咸阳市,除盐化实验室外,其他实验室完整搬迁。学校搬迁咸阳与原陕西省轻工业学校和陕西省轻工业学院筹建处合并,一批材料人在咸阳又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1972年陶瓷专业在咸阳首次招生,玻璃专业1973年开始招生,我是1974年进入西北轻工业学院玻璃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直到2014年退休。40年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我亲自经历并见证了材科学院的发展过程。下面从实验室的角度追忆往事 ,以表达对老一辈材料人的怀念。

                                       材料学院实验室三创两迁手稿

                                              实验室部分人员合影

学校搬到咸阳后,实验室安排在咸阳北校区东平房那儿的一个小院内,这里在50-60年代是咸阳地区行署专员和书记的办公地点,房间总面积约150平米,在这两间平房的外边还有两间约15平米的小房间,当年是专员和书记的警卫室及灶房,后来改为陶瓷实验准备室,北京轻院来的蔡德春实验老师和付秋如师傅分别在这两间房内工作。后来在这个小院内建了一个小型陶瓷工厂,主要生产水杯、烟缸等日用陶瓷产品。主要任务是作为学生认识实习基地。据玻璃专业北京来的崔茂林老师讲,当时还计划建一个小型光学玻璃厂,后因当地电力和玻璃生产的特殊性原因,这个计划取消了。不过当时按计划已购回了用于玻璃生产的部分原料,如石英砂、纯碱、硼砂等。这些原料既解决了当时实验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我们一直使用到学校2005年东移西安前才用完。

由北京搬迁来的实验仪器设备,当时大部分都堆积在这个校园内,陶瓷实验仪器设备相对玻璃的要多一些,当时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进度,专业老师和实验人员一边拆箱、一边安装、调试和维修,保证了学生实验课的开出。后来老师们把这个小院称为陶瓷厂院子,二系的一切活动都在这个院内进行。记得当时的周三学习日,全系的教职工都是自己带着小凳子,在这个院内露天学习、讨论教学问题。从拆解北京搬迁来的设备仪器及教学文件箱子可以看出,老一辈材料人对搬迁工作确实很认真负责,各个设备都包装的十分到位、完整。标识、标记明确,当时对我们触动很大,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1975年,随着咸阳北校区实验楼的建设完工,除陶瓷实验室和玻璃高温实验室外,玻璃工艺实验室、岩相实验室、硅物化实验室先后搬入了新建的实验楼内,实验室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李盛湛老师在此组建了玻璃热工仪表实验,为学生增加了一门新的实验课。在任课老师的配合下,岩相实验和硅物化实验室分别由实验室邢申惠老师和马孝弟老师负责组建完成。从1970年学校搬迁到1977年,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本科教学实验进入了正常的运转轨道。这段时间,先后在实验室工作过的实验老师和实验员分别有:陶瓷实验室蔡德春、李金成、付秋如、王瑞生,工业瓷实验室:郭西秦、郭玉环、韩永恒、杨明,玻璃实验室:林宝英、付桂臣、刘新年,岩相实验室:邢申惠老师,硅物化实验室:马孝弟。

记得在1975年玻璃实验室第一台8KW硅碳棒电炉还是周忠慎、陈国新老师带领学生用架子车由咸阳市北门口的生产资料门市部运回学校。这台设备购回后,袁怡松老师带领玻璃教研室老师主持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低熔封接”玻璃科研项目。我1977年毕业后参加了项目的后期工作。1978年玻璃教研室在周忠慎和陈国新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毕业设计环节,由学生自行设计了第一台架式球磨机,在许淑慧老师指导下,改装自制了一台玻璃析晶温度测试用的梯温电炉。玻璃工艺实验和陶瓷工艺实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当时的实验设备国内没有专门的生产工厂,多数工艺实验设备都是由老师和实验人员按照国内外有关测试标准进行自制和组装,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保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由北京搬来的实验设备,除了一些常规的设备仪器还有两台60年代从东德进口的仪器,一台是热膨胀系数测定仪,一台是陶瓷坯釉应力仪,这两台进口仪器在当年的本科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1980年前后实验室先后购置了紫外、红外分光光度计、硅钼棒电炉、差热分析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系数测定仪等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为招收硕士生做准备工作。1981年玻璃、陶瓷专业开始了硕士研究生招生,玻璃专业首届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是胡智敏和岳远征,他们都是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在实验室完成了硕士论文最基础的实验工作。在当时条件下,实验室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生工作室和科研工作室,仅有一个工业瓷专门实验室,由王连星老师领头进行工业瓷方向的试验研究工作。该实验室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实验室研制成功了用于造纸生产的陶瓷脱水板产品,后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外销,在国内行业具有较大影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70年代末咸阳南校区建设计划得到了轻工业部的批准,全系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非常重视,精心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先后派出有关专业和实验人员外出到各研究、设计、企业和相关大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向学校拿出了较好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相比其他单位来说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当时多数单位认为南区建设可能是纸上谈兵,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没想到后来上级完全按照各单位上报计划执行。在这新一轮的实验室建设中,我系实验室建设无论是实验室面积还是设备投资,在学校各单位中处于前列,取得了两次创业的好成绩。当年参与这一工作的骨干教师有:周忠慎、陈国新、许淑惠、李启甲、郑家范、周道森、高力明、邵引年、韩秀桐、刘达权、朱正华、张代湘、王连星、崔茂林等老师。他们这种热爱专业、扎实工作、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当时周忠慎老师任系主任工作。

1985年前后咸阳南教学区基建工程完工,我系在北教学区的实验室全部搬入了南区新的实验大楼内,占用面积约6000平方米,之后随着南教学区基建设备费用不断到位,实验室购入了一大批新的仪器设备,主要进口大型仪器设备有:粒度分析仪、高温显微镜、偏光显微镜、高温粘度计、抗折仪、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等。除此外,用于本科教学和科研的仪器设备由实验室进行自制。此阶段先后还筹建了热工实验室、搪瓷实验室、新材料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有力的保证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随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加大,在高力明老师任系主任期间,安排实验室有关人员和老师去相关大学进行调研学习,最后提出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应逐步与科研实验分开,先对有项目、有方向的老师建立科研工作实验室设想,在此之前没有专门的科研工作室。实验室为了便于管理,分别在实验室内设了研究生工作室。这一工作在后任的材料学院几届领导罗宏杰、王秀峰、朱振峰、黄剑锋任期内逐步开始了实施和不断完善,才形成我们今天材料学院本科教学实验、科研实验以及大型精密设备仪器实验的管理模式,为今天的材料学院实验室打下了好的基础。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及在学校主体东移西安前实验室的一批实验人员,他们是在1970年学校搬迁到咸阳时,学校先后在咸阳招收的一批优秀的高初中学生进入实验室任实验员,他们在学校和材料学院老前辈的培养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和学习,实验教学和技术水平,业务工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为材料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实验室在1981年评为陕西省高教局优秀实验室。这批实验室人员在主体东移西安前先后退休,他们为学校在咸阳的两次创业付出辛勤劳动。常有毕业学生询问和看望他们。现在借建校六十周年庆典之际向他们问好。

2005年学校新生入住西安,材料学院实验室2008年由咸阳校区完整搬入西安校区。在主体东移西安时,朱振峰任材料学院院长、惠转瑜任书记,他们对搬迁工作精心计划,要求能够用上的仪器设备和器材全部带走,组织全院人员参加搬迁工作,从搬迁到设备仪器安装调试,为学校节省了不少费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证了搬迁到西安校区后学生实验的正常进行。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了第二次搬迁,在西安开始了新的第三次创业,并得到了再次发展。回忆材料学院实验室的“三创两迁”过程,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北京轻院、西北轻院材料人艰苦创业,爱岗重教、无私奉献精神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形成了陕科大材料人新的精神,迈上了新的台阶。

                                             玻璃78班毕业留念

                                          玻璃77班西安玻璃制品厂实习合影

关闭窗口
校友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