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校友
王全杰:男,1977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皮革研究所所长,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恃才傲物书生本色:1983年元月,王全杰接受当时的烟台地委行署聘请,走下西北轻工业学院的讲台,来到烟台皮革工业公司从事技术工作,位拜公司副经理。作为一位在制革工业领域内颇有建树的科学家,王全杰把这次工作的调动,视作自己专业研究上的一个新起点。20世纪80年代,烟台市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猪皮资源,能够到中国的猪皮产地进行皮革技术研究,是他一介书生最大的幸福。随着一次又一次科技攻关的成功,1985年4月王全杰筹建烟台市皮革工业研究所并出任所长。
1992年,新一轮的改革大潮搅动了王全杰的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的他没费多少思量就辞去了公职,以6万元起家,带领部分技术人员创办起了民营性质的烟台皮革研究所,迈出了他人生旅途重要的一步。此后的几年,恰好是王全杰技术攻关的丰收期,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他研究的“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攻克了白湿皮工艺蛋白质可逆变性的世界难关,为山东省夺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问题也正是由此而来。作为一家民营的研究机构,通过有偿的技术转让获得报酬,是研究所最主要的营利渠道,但是书生气质的王全杰却对有偿技术转让有着自己看法。他认为研究所的目标,不是为赚钱,而是为出成果。于是他四处奔波,传授技术,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用技术救活了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使上万名职工重新上岗,全国共有100多家企业正式获得了他的技术,还有一些企业没有通过正常渠道也得到了技术,这两类企业加起来超过300家,其中仅正式受让其技术的企业就累计新增产值32.4亿元,利税5.8亿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成为我国皮革行业推广面积最大的技术成果。
对此他十分坦然:“作为科技工作者,技术只要人家用了,不管什么途径用了,能够推动行业发展,这就是最好的结果。谁说不挣钱就不推广技术?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技术送人民,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赚了多少钱。”
成也书生败也书生:王全杰以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构筑着自己的科研型企业王国。
他以烟台皮革研究所为技术后盾,通过各种方式发展起了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下属中德合资杰华制衣有限公司、中美合资蒙莱特皮革有限公司、新大陆工贸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起初的6万元发展到了数千万元。1997年研究所被批准为“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他自己则出任中心主任。
与此同时,王全杰科技上的辉煌成就却无法掩盖经营上的惨淡业绩,二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人们对这位传奇式科学家的错愕之感。
从1992年辞官创办全杰皮革研究所,到后来成立烟台全杰皮革集团公司,王全杰一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既搞科研,又抓管理、经营。这本来没有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最初大多是独资独股,企业负责人往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位一体,王全杰也不例外。但是不幸的是,王全杰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除了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在企业经营上实在是乏善可陈,而他悲天悯人的书生意气又每每让他在本属正常的利润面前惴惴不安,这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生存危机。
终于,在辞官下海8年之后,王全杰沉痛地承认:“我不是企业家,管理能力不行。一搞科研,就拔不出来。一搞经营、管理,就找不着感觉。”甚至他已经羞于承认自己是企业家,“谁叫我总经理,我挺烦的。”他说。
王全杰这种强烈自醒的结果,是2001年初的一次成功的融资。
他先是请烟台市4家上市公司的老总来帮他“开窍”,然后花50万元请北京致远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两名硕士来管理自己的企业,明晰了产权,还原了全杰皮革的私营企业本来面目;同时,建立健全人事、财务制度。此后,一个全新的“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成立,并随后与4家投资公司成功签约,总额3000万元的资金全部到位。烟台皮革研究所以无形资产占35%的股份,其他4家投资公司占65%的股份。设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真正做到公司管理的规范化。
2001年6月26日,在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成立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向心高气傲的王全杰心平气和地向到会的人们坦陈:“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由于我的决策频频失误,造成公司陷入困境,说明我不擅长企业经营管理,为此我郑重宣布辞去总经理职务,担任公司首席科研专家。”从此,王全杰淡出了公司的权利格局,成了“徒有虚名”的董事长和货真价实的首席科学家。
王全杰在向外人总结他的企业融资的成功经验时,曾经十分专业地说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有无形资产,有一定技术门槛,搞加工的企业再有钱,人家也不投;其次,要有明晰的产权;三是要有规范的管理,不能一人说了算。”
但是,也许有一条他不曾意识到,他的重义轻利,他的诚实善良,他的厚道率真,也是其易受有着逐利本能的资本亲近的原因之一。而在此后的数年间,他与资本之间关系互动的过程,也一再验证着书生本色带给他的利与弊。
书生“提纯”全杰“出走”:2001年之后的王全杰,在科研领域继续着他的“神话”。2002年4月,倾慕并折服于全杰皮革高科在行业内所拥有的美誉度和信誉度,20多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成熟先进科研成果,以及董事长兼首席专家王全杰在世界制革领域一流科学家的伟名,杜邦公司主动与全杰高科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莱卡超弹性服装革的协议,杜邦公司授予全杰皮革高科公司亚洲惟一的莱卡皮革生产权,并投入4000万美元用于市场开发,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莱卡技术的国家。2002年7月,世界第一张用于服装的莱卡皮革,在全杰皮革高科公司研制成功,产品的卓越品质让杜邦公司专家Pedro.M.Conte先生啧啧称奇。
莱卡皮革推出后,不出所料地迅速受到市场的强力追捧。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等国际著名服装厂商及庄子、应大、康奈、森达、金猴、孚德等国内著名皮衣和皮鞋巨头纷纷预约订货。
全杰皮革高科公司进入一个超常规发展时期。但是恰值此时,王全杰以一次出人意料的“出走”又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2003年年底,王全杰从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挂冠而去,只在名义上保留着这家公司首席科研专家的职务。起初,人们无法相信王全杰会抛弃他在公司内所持有的价值不菲的股份,以及优厚的待遇。但是王全杰掷地有声的解释让人们终于相信王全杰的倔劲又上来了:我将把我的股份全部捐献给国家或者赠送给公司其他成员!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连股东大会也不再参加了。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净身出门,王全杰离开公司时不曾带走一个人,他从国内其他大学里找来课题助手和数名研究生,在远离市中心的莱山区租赁了一处办公室,重新组建了烟台全杰皮革研究所。
在避开了人们疑惑的目光之后,王全杰告诉记者,导致他最终从全杰皮革高科“出走”的直接原因是:2003年,由他担纲的“高性能皮革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2004年年初,由烟台全杰皮革研究所担纲承担的“超弹性服装革的研发和产业化”课题,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正式列入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
这既是一种主动的离开,更是一次梦寐以求的彻底解脱。如今,王全杰已经完全还原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科学家,用他的话说还是“书生”。
业绩成就和贡献:王全杰1977年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被烟台地委行暑聘请到烟台皮革工业公司。多年来,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皮革化学、制革工艺学及废水处理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尤其在中国猪皮组织学特点及其相应的工艺对策方面有独到的见解。20多年来先后完成“移膜涂饰工艺研究”、“瘦肉型猪皮制革技术”、“纳米材料皮革助剂”、“仿绵羊型猪皮服装革”等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13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轻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国际首创剖白湿皮和大面积补伤残新工艺,使猪皮制革高、中档品率提高3倍,制革污染降低50%,被称为世界第三代制革工艺,于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0年来,先后有300多家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新技术,新增产值达48亿元,利税4.9亿元,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近万名职工重新上岗。
由于科技贡献突出,王全杰教授曾两次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两次被山东省政府推荐为院士候选人。1997年以来,又研制出“防水绒面革”、“蓄光发光革”、“耐水洗服装革”、“阻燃型汽车革”等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已大量投产并出口国外。
主要论著有《制革工艺学概论》、《猪皮部位差异的存在及对制革工艺的影响》、《猪皮部位差别的基本规律》、《缩小猪皮制革部位差异的工艺探讨》、《白湿皮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不同鞣制方法对成革性能的影响》、《用水生维管束植物处理制革废水》等,其中20多篇文章被“C.A”等多家国际权威性杂志和文摘转载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