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声

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数据>>校友之声>>校友来鸿>>正文
抚今追昔向未来

 

——五十周年校庆感言

在校庆五十周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怀着对往事的留恋以及对学校未来的憧憬,我漫步在校园里。一场春雨刚过,整个校园显得格外清新。樱花开的团团簇簇;丁香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桃花、月季、紫荆、海棠等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各种小鸟在林间和花草中欢快的跳跃,不时发出悦耳的叫声。校园处处显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环顾这一切,学校在成长过程中一幕幕生动火热的场景,又情不自禁地浮现在脑海。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为了学校的美丽,为了学校的今天,我义无反顾地献出了我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抚今追昔,真的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我是一九六四年进入陕西科技大学前身北京轻工业学院学习的。那个时候,对于我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人来说,进入首都北京的大学校门,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梦幻般的世界。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什么叫知足?在那个年代,我真的体会到了满足的滋味。虽然在有的人看来,我这样的满足有点坐井观天,还没有看到周围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可是我真的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学校,这种毫不动摇的爱,好像就注定了我要为他付出我的一生。在以后几年的学习时间里(当然文化大革命对我来说也是在学习),我去过北京的许多高校,包括平常人们所说的名牌大学。但在我心里,从未因为北京轻工业学院小又没有名气而自卑过。

毕业了,系里领导希望我能留校工作,我几乎未加考虑就答应了。一九七零年刚刚留校工作不久,上级就决定学校要搬迁到陕西咸阳。接到通知,自己思想上没有丝毫的犹豫,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就匆忙启程来到了大西北。所有的行李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之后才装箱运到咸阳的。说老实话,咸阳在祖国版图的什么位置当时都没搞清楚,更不知道学校搬迁的地点的具体情况了。到了目的地,所看到的和初步了解的情况,条件的艰苦,还真的有点出乎预料。就拿住宿情况来说,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不少职工一家人就挤住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很多家庭因无条件做饭,只好全家在集体食堂里就餐。单身职工无宿舍,只能在本部门办公用房里自己设法解决临时住处,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居无定所的状态。

为了迎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给学生们创造最基本的学习条件,全体教职工不得不又踏上学校二次创业的历程。许多事情有时想起来真是奇迹,原来对木工、泥瓦工等技术一窍不通的教职工们,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一座座实验用厂房和实验室,自己动手制作了大批实验设备,虽然外表不太美观,但确有实用价值。解了燃眉之急,确保了一九七二级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的顺利入学。学校建起的第一幢教学楼的地基也是教职工一锹锹挖出来的。一想到那时的火热生活和冲天的干劲,大家真的觉得很有成就感。

在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简陋的生活设施也逐步建设起来。就拿住房来说,为了尽快解决家属住房,学校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具有那时特色的简易楼。什么叫简易楼?可能现在许多年轻同志没有简易楼的概念。它的基本结构是公用楼道,公用厕所,一八墙,槽型楼板,不隔热,不隔音,层高低,房间少,空间小。大家开玩笑(其实也就是如此)说,半夜楼上住户在痰盂里小便,响声都能把楼下熟睡的人惊醒。就是这样的住房也不是所有成家的职工都能分到。我还是比较幸运,分到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简易房。就在这间房子里,冬天没暖气冻得结冰,夏天不通风热得像蒸笼。我们一家三口一住就是十五年。后来孩子大了,住房面积虽有增加,但仍没能离开简易楼,前后一共住了近二十年。现在回想起来,吃住的困难是一个方面,对我来说感觉最难的日子还是孩子出生的那段时间。妻子生孩子的时候,我还在学校办在彬县的农场劳动,由于交通不便,没能及时赶回学校,是同事和邻居在医院帮忙照顾了好几天,妻子休完产假就上班了。那时学校幼儿园没有哺乳班,又请不起保姆,上班时只好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妻子在上下午上班中间虽可回来喂一次奶,可是由于奶水不够,又买不到奶粉,孩子总是吃不饱,撕心裂肺的哭声常常使邻居都听不下去,不忍心孩子这样哭闹,多次提醒我们要想想办法,继续下去孩子定会哭出病来的。在当时那种困难条件下,我们真的是无计可施,毫无办法。就这样熬了几个月,老母亲千里之外赶来帮忙,然而老家又实在离不开老人照料家,母亲待了没多长时间而不得不回去。怎么办呢?我们思前想后,工作又不能因孩子而受影响,只得求母亲把孩子带回河北老家。至今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和母亲的对话。母亲说:“孩子才几个月,你们怎么能舍得呀?”,“妈,你就带回去帮我们养吧,就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也不会怪罪你老人家的”。就这样与嗷嗷待哺的儿子分开了,直到三岁才接回到我们身边。其间不光我们要忍受思念孩子的煎熬,而老母亲为了把孩子养好,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家中长子,离家千里之遥,多少年来不但不能孝敬父母和照顾弟妹,还要老人在农村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操心受累。每每想起这些往事,都感到愧对父母,心里十分内疚。那时经济情况和物质条件很差,许多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定量凭票供应的。物资奇缺且定量少,购买物品要排队。有时起早贪黑去排队还不一定能买上。这是当年许多同志都经历过的,可以肯定的说,学校里还有不少同志职工遇到的困难比我还多还大,他们都为了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我只不过是他们当中一个普通的代表而已。这里我把我的经历写出来,并不是想宣扬自己什么,只是觉得作为学校的一段历史,特别是回望自己在学校走过的足迹,有欢乐,有艰辛,有奋斗,有成功,很值得回味,很有纪念意义。

陕西科技大学在风雨中走过了五十年,而我在她的怀抱里学习、工作、生活了四十四年,现在虽然退休了,但对曾经患难与共的学校有着无限的热爱,无限的眷恋。对我而言,陕西科技大学已不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也不仅是给我提供工作岗位,给我劳动报酬的地方,更是教育我、培养我成长的摇篮,是我永远为之牵挂,今生今世也离不开的家。

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早已今非昔比。学校变大了,变得更美了,变得更强了。职工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不管如何变,要想使陕西科技大学立于全国高校之林,就需要我们全体教职工不仅要把学校当作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更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她,呵护她。我们坚信,陕西科技大学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陕西科技大学校友总会

电话:86-029-86168129

传真:86-029-86168012

Email:xyzh@sust.edu.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6 陕西科技大学 校友总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陕西科技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 陕西科技大学逸夫楼410办公室